网页客服,欢迎咨询
联系我们
      工作时间
  • 周一至周五:09:00-17:30
  • 周六至周日:10:00-16:00
情倾“三农”绘新图
2018-10-22 09:47:37 1342
  • 收藏
  • 管理

    ──宁河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侧记

    金秋十月,虾肥蟹美,稻谷飘香,广袤的宁河田野上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。走进乡村农户,处处都能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、农业和农民带来的振奋人心的新变化,时时都能听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的声音。农村的翻天覆地、农业的日新月异、农民的欢欣鼓舞,让宁河这片热土充满无限生机,一幅幅“三农”新气象扑面而来。

    环境宜居村美民乐

    方宅小院、双坡青瓦、飞檐走脊、民俗装饰。走进宁河镇杨泗村,一排排仿古民居令人仿佛置身于明清街巷,秩序井然,整洁宜人。

    “我们村从2015年开始环境治理,沟渠、坑塘都整治一新,村内外都进行了绿化,村民住宅也按传统风格进行粉刷打扮。”村委会副主任张克强介绍,该村自2015年,连续两年被评为天津市卫生模范示范村,在2017年年底,荣获国家住建部评选的“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”美誉,全市仅5个村获此殊荣。

    “开展环境治理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吧?”面对记者提问,张克强打开了话匣,“我们村干部有威望,村民人心齐,村集体的规划大都能赢得群众支持。村里养猪大户蔡云槐就是个例子。”

    蔡云槐51岁,是村里有名的养猪大户,最多时家里养了80多头,每年收益少说得有个七八万元。但是,人畜混居带来的臭味、污水让周边的村民犯愁。环境整治自然把他列为重点对象。当村干部找他说明利害关系后,蔡云槐深明大义,果断放弃养猪,收拾行李,出门打工谋生。“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赚钱,就让大伙儿跟着闻臭味儿啊,我在外面打工一样不少挣,还能看见村里变干净,值!”蔡云槐的话让周围乡亲纷纷竖大***。

    人居环境改善了,茶余饭后,村民们三五成群在新建的广场上跳舞、下棋、聊天,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。“我在村里感受最大的变化就是大人、小孩都像大城市里的居民一样,垃圾从不乱扔,哪怕是一个小塑料袋,也要找垃圾箱放进去。”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冯丹说。

    环境好是起步,农民腰包鼓起来才是最关键的。“农村就是要净起来、美起来、富起来。杨泗村规划农业结构调整,不断做优做强,先期流转1000亩土地,集中种植高标准水稻,以及稻蟹、稻虾混养。”宁河镇党委书记崔志强介绍说。

    李战意便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受益者之一。他家10亩地一直种普通水稻,受苦受累不说,还赚不了多少钱。现在土地流转之后,每年1亩地承包费就收入900元,再加上他打工,一年工钱又有3万元,一年下来,能净赚将近4万元,像他这样的杨泗村有50多户。

    “杨泗村已经被纳入宁河古镇建设规划之中,未来将打造旅游业,把一产与三产结合,让农村美起来,让农民富起来,届时将呈现崭新面貌。”崔志强兴奋地说。

    宁河区近年来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取得显著实效,通过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,对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,推行河长制,使黑臭水体治理、农村坑塘管控全部到位,先后建成一批市级美丽村庄和社区。

    农业升级助农增收

    农村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农业的创新竞进,集约化、现代化逐渐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主流,尤其是科技的创新成为了助推农业发展的“超级燃料”。

    “无人机喷洒农药、施肥,比人工洒得更匀,能减少30%的农药呢。”七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刘琮“炫耀”着手里的“种地神器”──植保无人机。

    2002年,一场冰雹摧毁了刘琮靠种地增收的梦想。几近放弃的刘琮却在2003年转变了想法。“当时,国家免了地亩税,还给补贴,我一看,要不再试试?”刘琮又有了拼闯的勇气,重打锣鼓另开张,但这次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发展好,必须摆脱传统种植模式。他集中流转来1100亩土地,注册成立七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并开始学习新技术。

    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多次主动上门向农民推广喷洒农药、肥料的无人机等先进设备,并现场试验给农民们看。多次***,让刘琮想购买一架植保无人机的念头越来越强烈。“这小东西能行吗,哥,你可想好了,抄起来6万多一架,不是小钱,要是不好用,你可就赔大了。”妹妹刘英半是质疑半是劝阻。

    刘英的担心不是没道理,身边存有疑虑的乡亲不在少数,毕竟在宁河区没有哪个农户自己买过用过。刘琮一时也犹豫了。“直到2017年,我去山东学习,看到人家一个遥控器控制5台植保无人机,洒药场面那叫壮观,上千亩的地一个撒药的农民都不用。我当时就下定决心,买!”刘琮说。

    如今,刘琮要感谢当时的“冲动”,因为植保无人机已经给他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可观效益。以前,1100亩土地洒农药需要10个雇工,干上3天,按照每天6000元雇工成本计算,洒一次药就要花费刘琮1.8万元,而且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种植阶段洒五六次药,费用就更多了,而今,一台植保无人机每天可以喷洒600至800亩,1100亩的土地不到两天就可以***了,极大地节省了成本。

    “不仅如此,比如突发疫情,传播特别快,根本来不及雇人干活,我用无人机一晚上就能搞定了。”刘琮对植保无人机的喜爱溢于言表。

    他又先后添置了育秧机、插秧机、水稻收割机等新设备,偌大的农场只有五六个人管理,现代化机械在他们的“控制”下把活就全干了。

    “下一步,我准备再买一台土地航拍勘测机,以后测量土地,地里哪有什么情况都不用人了,它飞一圈回来就直接测绘成图啦!”刘琮对未来现代农业充满信心。

    近年来,宁河区设施农业发展不断上档升级。全区现有种植业设施示范园区76个、市级示范园区2个,累计种植业设施面积达到6.2万亩;畜牧主导产品全部入区、标准化生产。建成了种猪、种鱼、种蟹、种稻、种菜等“国字号”种业基地,培育了宁河原种猪场、惠康种猪场、换新水产良种场、天津市水稻原种场等国家级良种企业,良种基地化率达到90%以上。

    职业农民追梦成真

    农村的变化、农业的发展关键还在农民,世世代代面朝黄土、背朝天的农民已经完全换了模样,农民这一职业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返璞归真,而这群城里人也在用新观念改变着农村,一种新农民在宁河悄然成长。

    廉庄镇高坨村有个柴火妞家庭农场。“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,吃自己种的东西,过田园生活,我想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帮我实现!”农场负责人王秀君笑着说。

    王秀君,47岁,原本廉庄镇廉庄村人。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,一直在市通信信号公司上班,是人人羡慕的白领,因为对农村的热爱与眷顾,2010年毅然辞职回到农村,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,建起了这家占地1100多亩的柴火妞家庭农场。

    “刚开始,只有美好梦想,却不懂农业种植养植、缺少资金、没有管理经验,我真是***不到门,曾经多次产生放弃的想法。”王秀君回忆说。8年里,王秀君克服了重重困难,变卖家中房产,将资金全部投入农场建设,到各地学习农场经营理念,聘请有种植经验的农业能手,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儿,柴火妞家庭农场逐步走上正轨。

    在柴火妞家庭农场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:“不求高产求高质,不求利润强品牌。”这是王秀君多年来遵循的“绿色乡情”理念。

    农场实行循环农业,种、养殖相结合,采用“古法种植──自然堆肥法”,利用动物粪便和粉碎的秸秆来制作有机肥,求质量不求产量的农场反倒在这种种植方法的保护下,产量连年增高,由2016年水稻亩产不足400斤提高到目前的600斤。

    “用动物肥料让土地肥力不断增强,所以,我们种出来的东西更有农产品本来的味道。”对于传播传统农耕文化,王秀君情有独钟。她专门建造了一间农耕文化体验馆,让孩子们来这里体验农事,感受春种秋收的劳动乐趣。

    孩子们在农场收玉米、拔萝卜、挖红薯、抓河蟹,听讲农业知识、植物属性和食用方法等,在愉快的氛围中玩得不亦乐乎。“今年国庆假期7天里,先后来了500多位孩子,每天虽然很忙,但看到他们快乐享受务农的乐趣,我就觉特别开心。”王秀君笑着说。

    目前,宁河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。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14家,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达到1253家,各级、各类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企业320家。一批类似柴火妞家庭农场的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试点区正在建设。

     



    上一页:丰都双龙镇:突出抓好扶贫产业 助力农户增收脱贫 下一页:农村空房子来了新房客
    全部评论(0)
     
    网页即时交流
    QQ咨询
    咨询热线
    020-28998648
   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: